治未病科
治未病科簡介
義縣中醫院治未病科是中醫預防醫學的重要科室,現有醫護人員7人,兼職人員10人,是以“未病先防,既病防變,瘥后防復”為核心理念,主要針對亞健康,易患病人群,慢性病患者及病后康復等人群,利用中醫體質辨識系統,中醫四診儀,中醫經絡檢測儀,紅光治療儀,特定電磁波等診療設備,形成以中醫體質辨識,心理評估及中醫調養,健康干預為導向的健康評估模式,配合以針刺,艾灸,拔罐,小兒推拿,刺絡放血,刮痧,膏方,穴位貼敷,騰療等特色療法,尊崇“以人為本,以健康為中心“的服務理念,致力于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規范,優質,高效的治未病服務。
拔罐療法
是以罐為工具,利用燃燒熱力,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,使罐吸附在皮膚穴位上,造成局部瘀血現象,達到溫通經絡,祛風散寒,消腫止痛,吸毒排膿的目的。
適應癥:緩解風寒濕痹所致的腰背疼痛,虛寒性咳喘等癥狀,也可用于瘡瘍及蚊蟲叮咬的排毒等。
目前我院開展留罐法,游走罐法,閃罐法,刺血拔罐法等。

膏方
又叫“膏劑”,以其劑型為名,屬于中醫里丸,散,膏,丹,酒,露,湯,錠八種劑型之一。膏方一般由20味左右的中藥組成,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。春生,夏長,秋收,冬藏,根據中醫理論,冬季是一年四季中進補的最好季節,而冬令進補,更以膏方為最佳。膏劑有外敷和內服兩種,外敷膏劑是中醫外治法中常用藥物劑型,除用于皮膚,瘡瘍等疾患以外,還在內科和婦科等疾病中使用。

刮痧療法
是應用邊緣鈍滑的器具,如牛角刮板,瓷匙等物,在患者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,使局部皮下出現瘀斑,從而達到疏通腠理,逐邪外出的目的。
適應癥:高熱頭痛,感冒,腹痛,腹瀉,疳積,風濕痹痛等。

灸法
是指將艾絨,藥物或其他灸材料點燃后放置在腧穴或病變部位進行熏灼或溫熨,通過溫熱刺激及藥物作用,調整經絡臟腑功能,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,灸法具有溫經散寒,活血通絡,撫陽化瘀等作用,常見灸法有隔鹽灸,隔姜灸等。
適應癥:風寒感冒,頸肩腰腿痛,肥胖癥,功能性胃腸疾病,婦科疾病,疲勞綜合征,防病保健等。

騰療
也叫熥(tong)法,是一種中藥熱敷療法,通過將裝有中藥的藥袋加熱后敷在患處,利用熱力和藥力共同作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中醫外治方法,具有舒經活絡,溫經散寒,活血化瘀,補益肝腎,消除疲勞的作用。
適應癥:風濕病,痹癥導致的關節腫脹,疼痛,慢性勞損導致的頸肩痛,腰背酸痛等,胃痛,腹脹,便秘,結腸炎等腸胃病。

推拿
又稱“按摩”,是指在中醫理論和現代科學理論的指導下,運用各種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人體的特定部位或穴位,以疏通經絡,調和氣血,平衡陰陽,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。推拿是一種中醫外治的方法,可以有效改善或緩解骨傷科,內科,婦科,外科,五官科,兒科等領域某些疾病的病理過程。
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,應用中草藥制劑,施于皮膚,孔竅,腧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,屬于中藥外治法。具有通經活絡,清熱解毒,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,行氣削痞,扶正強身等作用,且簡便,實用,安全。
適應癥:呼吸系統疾病,消化系統疾病,風濕免疫性疾病,婦科疾病等。

穴位貼敷療法
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,應用中草藥制劑,施于皮膚,孔竅,腧穴及病變局部等部位的治病方法,屬于中藥外治法。具有通經活絡,清熱解毒,活血化瘀,消腫止痛,行氣削痞,扶正強身等作用,且簡便,實用,安全。
適應癥:呼吸系統疾病,消化系統疾病,風濕免疫性疾病,婦科疾病等。

針刺療法
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,運用針刺直接刺激人體的輸穴,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。
適應癥:涉及內,外,婦,兒等臨床各科,尤其是疼痛和部分功能性失調疾病。
特點:適應癥廣,療效明顯,操作方便,經濟安全,目前我院開展毫針,電針,火針,刺絡等療法,特別是廣泛應用了六氣開合針法,頭針,眼針,體針等。
